走進校園,教室比以往安靜許多。近年來,許多幼兒園與小學出現併班、減班甚至裁校情形;高中與大專校院也面臨招生不足的退場潮。根據報導,近三年已有至少 7 所大專校院與 8 所高中職宣布停招、合併或退場。這些現象早已不再是數據警訊,而是日常現實。
台灣正快速進入超高齡社會,卻同時承受著「出生人口持續下降」的壓力。根據內政部資料,台灣2024年的總生育率僅剩下0.89,遠低於世代更替所需的2.1,在全球已位居最低之列。

勞動力逐年減少:不是缺人,是年輕人越來越少
勞動力是國家運作的根基,而年輕族群的減少,最直接衝擊的就是整體產能。你可能已經聽過:「現在的年輕人不好找了。」但這不是一句抱怨,而是數據事實。以你我熟悉的職場為例,15~44歲的就業人口從 2013 年的 678 萬人減至 2024 年的 645 萬人,減幅近 5%。
在人力吃緊的情況下,企業面臨缺工、產業升級延宕,年輕世代也承受著「一人分擔多工」的沉重壓力。這不只是招不到人,更是社會失衡的徵兆。
撐不起的福利制度:繳費者減少,需求者增加
人口老化與少子化的雙重夾擊,也讓社會保險制度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。
- 根據最新的勞保精算報告,勞保基金估計將在2031年用罄。
- 健保支出逐年攀升,但繳費基礎持續縮小。
- 長照、照護等需求急遽增加,卻缺乏足夠人力與資源因應。
隨著繳費人口逐年減少,而醫療、照護與退休相關支出不斷上升,現行的社會保險與福利制度將面臨越來越大的財政壓力。若不及早調整,這樣的結構將難以長期支撐。
熟齡族群補位,但不是永遠的答案
世代共擔,才是永續的勞動體系
從統計數據來看,台灣的勞動力結構正悄悄改變。年輕勞動人口減少,熟齡族群持續投入職場,整體生產力的分布正在重組。這不只是少子化的延伸現象,更是社會制度與經濟結構面臨的長期挑戰。
若長期依賴特定世代撐起勞動體系,將難以維持平衡與永續。真正穩健的社會,應讓各年齡層都能參與其中、分擔責任。
因此,支持青年穩定就業、打造友善的育兒與工作環境,並推動高齡友善職場與彈性制度,都是不可忽視的方向。唯有不同世代都能在各自節奏中參與社會,台灣才能走向更有韌性與平衡的未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