勞動力結構正在轉變:從少子化看到熟齡世代的新角色

台灣職場的年齡結構,正在悄悄變化

根據勞動部釋出的就業統計資料顯示,台灣職場的年齡結構在過去十多年中出現了明顯變化。從 2013 年(102 年全年平均)到 2024 年(114 年 1~5 月平均),總體就業人口成長了將近 6%(+5.89%)。乍看之下整體變化不大,但深入分析各年齡層後會發現,年輕族群人數下降、熟齡族群明顯上升

為了更清楚呈現變化趨勢,我們將就業人口依年齡分為以下六個階段:

少子化持續惡化 → 年輕勞動人口逐年減少

年輕族群(15~44 歲):
→ 15–24 歲:學生與剛入職場的新鮮人,正處於社會起步期
→ 25–34 歲:職涯初期,正在建立生活與工作的基礎
→ 35–44 歲:中堅主力階段,肩負工作與家庭雙重責任

熟齡族群(45 歲以上):
→ 45–54 歲:職涯高峰期,專業與經驗成熟穩定
→ 55–64 歲:傳統的退休準備期,但越來越多人選擇持續工作
→ 65 歲以上:延後退休或再就業的銀髮族群,近年快速成長

各年齡層的12年變化幅度

從年齡層來看,過去12年間,台灣就業人口的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。35歲以下的年輕族群呈現減少趨勢,而45歲以上的熟齡族群則明顯成長,尤其是65歲以上的人口,幾乎翻倍。

這樣的變動不只是反映人口老化,更可能與少子化、延後退休、經濟壓力等多重因素有關。雖然整體就業人口只略有成長,但結構已悄悄轉變。以下為各年齡層從 102 年(全年平均)與  114 年(1~5 月平均)之間的就業人口變化幅度:

年齡102 年平均
(單位: 千)
114 年 (1~5月) 平均
(單位: 千)
增減率
15~24歲782723-7.5%
25~34歲3,0202,640-12.6%
35~44歲2,9913,0522.0%
45~54歲2,6602,93510.3%
55~64歲1,2931,81340.2%
65歲以上219448104.6%
總就業人數10,96511,6115.9%

這份數據令人震撼:

  • 35歲以下的就業人口正逐年減少,而55歲以上的熟齡族群則持續攀升。其中,65歲以上的人口數在12年間幾乎翻倍。
  • 15–34歲的就業人口總數下降44萬人。這不僅反映了少子化的影響,也預示著未來職場主力人口的壓縮。
  • 熟齡族群(45歲以上)的就業人口從2013年的417萬人增加至2024年的518萬人,占比從38.0%提高到45.4%。這個轉變,不只是人口老化的結果,也代表了許多熟齡者選擇繼續留在職場。
  • 特別是65歲以上這個區間,12年間就業人數從219,000人成長至448,000人,成長幅度高達104.6%

而這一波下降趨勢,在整體就業人數略增的背景下,顯得格外明顯——我們看到的不是總體衰退,而是內部結構的轉移。

少子化與延後退休:熟齡世代成為社會生產力的支柱

這樣的年齡結構轉變,正反映出台灣社會正在面對的兩股趨勢:

  1. 少子化持續惡化 → 年輕勞動人口逐年減少
  2. 高齡化與退休模式改變 → 熟齡族群延後退休、持續參與勞動市場

不是因為活得更久,而是社會條件正在改變

根據衛福部資料:

從 102 年到 112 年,台灣的平均壽命只從 80.02 歲微幅上升到 80.23 歲,10 年間僅增加 0.21 歲。健康餘命則從 71.78 歲增加到 72.45 歲,增加了 0.67 歲。換句話說,我們的壽命與健康餘命年限並沒有明顯拉長。

這些變化反映的,不只是人口老化,更是許多熟齡者在環境變遷、經濟考量與角色重新定位中,主動選擇繼續工作,成為支撐社會的重要力量。

結語:這是一場全民參與的社會轉變

熟齡就業人口的成長,不只是高齡化的自然結果,而是台灣正面對的一場長期、深層的社會結構轉變。隨著生育率持續下降,少子化所帶來的衝擊將越來越明顯。如果我們期待每個人都能擁有基本的生活品質、穩定的社會福利,那麼整個國家的生產力勢必需要有人補上。

這不是某一代人的責任,而是全體國民都必須理解與回應的課題。這篇文章並非為了強調某一個年齡層的重要,而是希望喚起所有人的認知——在這場轉變中,每個人都能是參與者與貢獻者